李贽沉迷《水浒传》

李贽沉迷《水浒传》

对小说和戏曲的重视和倡导,是李贽文艺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中国的小说源远流长,从魏晋志人、志怪到唐宋传奇,再到明代话本、拟话本,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。但由于传统思想长期以来只重视诗文,以至小说一直受到轻视和贬抑。例如,唐代韩愈因为写了《毛颖传》,就曾受到张籍和裴度指责。张籍说韩愈写这类作品是“挠气害性,不得其正”,是“博塞之戏”(见《韩昌黎集》卷十四〈答张籍书〉、〈重答张籍书〉文后附录);裴度更把韩愈看成是名教的罪人,认为他“不以文立制,而以文为戏”,要求群起而“防之”(《全唐文》卷五三八〈寄李翱书〉)。

到了宋代,话本小说逐步发展起来,但依然不为正统思想的支持者承认。欧阳修认为志怪小说是“荒诞无根原”,小说所记都是“非干大体”(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六十七〈与尹师鲁第二书〉)的锁细末节。当时的一些小说理论,虽然也讲到小说有褒贬是非的社会作用,但仍旧将小说称作“末学”。这说明正统思想视小说为“异端”的传统观念是何等顽固。

宋、元以后,中国的小说创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。明代在经济发展、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的基础上,小说创作更趋繁荣,不仅出现大量短篇小说,而且产生了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金瓶梅》等长篇巨著。随着小说创作的繁荣,小说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对待小说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。如胡应麟在谈到《水浒传》时曾说:“今世人酷嗜《水浒传》,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。”(《少室山房笔丛》卷四十一)唐宋派的王慎中、唐顺之等,甚至认为《水浒传》仅次于《史记》。但对小说最为重视,在小说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,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,无疑是李贽。

李贽在〈童心说〉中,把《水浒传》与儒家的“六经”以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相提并论,认为《水浒传》是出于“童心”的“天下之至文”,而“六经”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不过是“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薮”。在〈忠义水浒传序〉中,李贽更把《水浒传》看作是“圣贤发愤之所作” ——太史公曰:“〈说难〉、〈孤愤〉,贤圣发愤之所作也。”由此观之,古之贤圣,不愤则不作矣。不愤而作,譬如不寒而颤,不病而呻吟也,虽作何观乎?《水浒传》者,发愤之所作也……。”

相关推荐

支付密码为什么都是6位数?背后真相让你惊讶!
office365ios版本

支付密码为什么都是6位数?背后真相让你惊讶!

📅 10-25 👁️ 6299
紫微斗数中命主和身主是什么意思?紫微斗数命主身主详解
激活大脑、提升记忆力的5种方法
365BET体育投注官网

激活大脑、提升记忆力的5种方法

📅 08-10 👁️ 9477
街霸对决兑换码怎么用?礼包兑换码输入位置入口
365BET体育投注官网

街霸对决兑换码怎么用?礼包兑换码输入位置入口

📅 07-09 👁️ 7575